一、抓实“同心驿站”创建,建设凝聚人心新高地。把阵地建设作为夯实统战基层基础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同心驿站”创建工作,延伸工作触角,激活发展潜能,切实打通基层统战工作的“神经末梢”。一是分类创建扩覆盖。年初,制定下发《临沭县统一战线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对全县各领域统战资源、工作基础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分领域明确“同心驿站”创建标准,按照“五有”(有场所,有人员,有标识,有制度,有档案)要求,大力推进“同心驿站”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建设县级“同心驿站”10处、镇街“同心驿站”9处,实现了统战成员在哪里、统战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是完善功能强服务。在创建过程中,结合统战各领域工作需要和场所实际,配套建设了统战成员联络站、活动室、同心书屋、同心沙龙、茶叙吧等功能场所,定期组织各类论坛、沙龙、茶叙日等活动,设计制作临沭统一战线品牌标志,推出临沭统战吉祥物“沭小同”,开发统战资源信息系统,零距离联系服务统战成员,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各领域统战成员吸引到“同心驿站”中来。三是广泛宣传聚合力。在抓好创建工作的同时,在广大统战成员中广泛宣传抓实统战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他们到“同心驿站”开展联谊交友、创新实践等活动,不断增强“同心驿站”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真正把“同心驿站”建成“统战成员之家”,让广大统战成员心中有“同心驿站”、有事找“同心驿站”。
二、丰富“同心驿站”内涵,促进品牌阵地双提升。以“沭水同心”品牌为引领,在“同心驿站”实施精品打造工程,形成依托阵地抓品牌、抓好品牌强阵地的良好工作态势。新阶层领域聚焦“新相聚”:通过在山里村、春山茶博园等地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实施聚心、聚人、聚力、聚智四大工程,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民营经济领域聚焦“沭企同心”:建设“同心驿站·常林站”“春天站”等民营企业统战工作示范基地,整合民营经济政策法规、金融、人才、双招双引等资源,建立服务民营企业资源库,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等活动,为全县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提供共商良策、共谋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党外代表人士领域聚焦“知联智汇”:分别在工业学校、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建立“党外知识分子之家”“党外人士实践锻炼基地”,以县知联会为平台团结带领党外知识分子,围绕全县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民族领域聚焦“最美红石榴”:在回族村居筹建抗日回民支队纪念馆,在清真寺打造省级普法阵地,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法治文化墙、影视展播、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法治文化素养,促进民族领域和谐稳定。
三、完善“同心驿站”机制,确保联系服务常态化。按照“双向服务”的思路,不断健全完善统战工作制度机制,使“同心驿站”更好地服务统战成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政治引领增共识。始终围绕增进共识、加强团结这一中心,建立“1+X小时”相约活动制度,即每月开展一次“1+X小时”统战活动,1是指固定1小时时间组织统战成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X是指利用X小时组织“同心”沙龙、主题研讨、组织团建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1+X”“学习+实践”,引导统战成员加强交流互动,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是深化联谊交诤友。深化领导干部联系统战成员制度,每名县级干部联系1家规模以上企业、1个基层商会、1名党外代表人士。组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统一战线“连心桥”服务队、惠企政策宣讲队3支队伍,深入开展“送政策上门、抓政策落实”精准对接服务民营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形势、提振发展信心。三是建言献策促发展。建立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直通车”制度,引导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围绕全县中心工作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建言献策成果以《呈阅件》形式报送县领导,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党外人士。建立党外人士情况通报制度,今年以来,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全县重要会议、活动10次,党外人士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60余条,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