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马英九当局两岸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台湾朝野一年来争议的热点。过去这段时间,支持与反对协议的两方,均尝试以文宣与辩论争取民众的认同;这些努力在
4月
25日
国民党与民进党领导人电视辩论后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台联党企图以“公投案”技术阻止协议的签订,这个策略在
6月
3日
“公投审议委员会”驳回台联党提案后宣告失败。
台湾《经济日报》8日发表社论指出,对于朝野双方都愿意在制度中寻求解决歧异,我们必须给予高度肯定。然而“文场”已毕,会不会继之以“武场”?民进党ECFA情势因应小组召集人郭正亮说,这是一个“十年抗战”,而且会在“立法院”、各级党部及社会运动各层面不断发生。所以,民进党似乎有意拉长战线,甚至借着社会运动增加对当局的压力。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双方又将回到过去“对抗”而非“对话”的老路,这绝非台湾之福。
社论认为,两个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议,是政策执行面的事。与大陆洽签经济协议早就见于马英九的竞选政见;如今当局执行“总统”的政见,当然具有正当性;而且,签订此种协议无涉“主权”,自无“公投”之必要。反对党虽无法强迫执政党放弃自己的政见,但仍可针对细节与执行加以修正。目前马当局强调绝不开放大陆劳工,亦不允许新的大陆农产品项目进口,并承诺对传统产业的照顾,这些都是民进党的主张,也显示了“对话”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海峡两岸在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是市场自然演变的结果,而签订经济协议是双方经贸往来正常化(而非特殊化)与规范化(而非任意化)的重要一步。此后,两岸经济与资金可以双向流动,在国际市场中互补互利;不仅台湾能透过大陆走向世界,大陆也将会需要透过台湾走向世界。因此,社论认为,台湾的朝野双方应该以更积极、更正面的态度面对签订两岸经济协议后的新局面。在野党应该知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签订这项协议已经势在必行。在野党要规划的不是抗争,而是更能发展产业与照顾劳工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矫正当局可能出现的偏误,也可做为未来大选的诉求。
社论表示,我们更要提醒马当局,对于未来的经济情势要有全盘的考量及缜密的规划。第一,两岸经济协议并无法改变台湾产业的根本困难;如何推动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如何开发新的市场,都是刻不容缓的事。第二,两岸必须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台湾需要能带来投资与就业的经济合作,而非以前失血式的单向输出。第三,产业重组势必冲击社会,造成所得重分配;如何照顾弱势劳工与家庭,长期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当局不能回避的责任。
台湾的经济从2009年初就开始走向复苏。“行政院主计处”5月公布今年第一季的经济成长率超过13%,预估全年经济成长率为6.14%,接近十年来的最高点。不仅如此,国际货币基金(IMF)亦预估,台湾今年的成长可达6.5%,部分外商银行甚至更为乐观。如果两岸经济协议能如预期在本月底前顺利签订,“ECFA想象”将会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的民间消费与投资。所以,我们可以大胆预期,今年经济成长极可能超过目前所有的预测,重现台湾经济久违的蓬勃局面。
社论最后指出,两岸之间的新时代即将开始。经历过1960与70年代的台湾人都曾经非常骄傲,因为他们手中开创了台湾的新时代。经过多年消沉,我们终于又有机会再次站上起跑线,面向新时代。新的时代就有新的机会,但也有新的风险。如何把握机会,控制风险,朝野双方是否都已经准备好了?
|